原文标题:2022年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分析,产量持续不断的增加,高性能产品前景向好「图」
磁性材料又称磁性功能材料,通常指强磁材料,系具有铁磁性或亚铁磁性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磁有序材料,它与其他材料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对外加磁场具有敏感的响应性。广义的磁性材料还包括具有实际应用或可能应用价值的反铁磁性材料和其他弱磁性材料。按照其磁化的难易程度,大体上分为永磁材料及软磁材料。永磁材料又称为硬磁材料或恒磁材料,是指磁通密度以及磁极化强度具有高矫顽力的磁性材料,它经过充磁达到饱和,去掉外磁场后仍然具有磁性。软磁材料是指具有低矫顽力和高磁导率、易于磁化,也易于退磁的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的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稀土矿开采、分离及冶炼环节;中游为磁性材料的生产供应环节;下游则是消费电子和基础工业等传统应用领域,以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应用领域。
稀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受到国家部门的管控,国内严控稀土的生产和冶炼分离,2014年,工信部以集团形式开始整合全国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供给由六大集团把控,分别是中国北方稀土集团、中国铝业集团、厦门钨业集团、中国五矿集团、广东稀土集团和中国南方稀土集团;2021年进一步整合为四大稀土集团,并开始严格执行配额制度。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稀土开采控制指标为16.8万吨,同比增长20%;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为16.2万吨,同比增长20%。
随着我国新基建的建设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经济、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应用领域的发展,为我国磁性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磁性材料产量为170.2万吨,同比增长10.9%。
从产量结构来看,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是我国磁性材料最主要的细分种类,其中软磁铁氧体占据软磁材料的绝大部分的产量规模,其他软磁材料如纳米晶软磁虽然体量较小,但是近年来行业增幅较快,拥有非常良好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软磁材料产量占比为68%,永磁材料占比为32%。
从行业进出口贸易来看,我国磁性材料主要以出口为主。随着近年来我国磁性材料行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行业出口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张。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磁性材料进口金额为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出口金额为48.56亿美元,同比增长38%。
为了了促进磁性材料行业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逐步推动市场整体产品质量的提升,带动整个行业转向高端精密化的品质和服务竞争,提高下游市场空间与产品需求,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0年,是一家拥有“磁材+器件”、“光伏+锂电”两大产业板块,“磁材+新能源”双轮驱动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涵盖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粘结橡塑磁、一体成型电感、振动马达、无线充电模组等,是我国磁性材料主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据资料显示,2021年公司磁性材料业务营收为42.69亿元,同比增长26.39%,毛利率为25.9%。
从产销量方面来看,2021年公司磁性材料产量为17.57万吨,同比增长23.9%;销量为17.2万吨,同比增长17.2%。
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以及巨大的配套市场支持,我国正逐步变成全球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目前我国永磁材料行业的技术水平,特别是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制作流程与工艺与国外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未来我国永磁材料生产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准不断提高,逐渐向高性能产品转型,国内企业与国外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将逐渐缩小,在全球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将获得更加多话语权,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全球市场之间的竞争将变得更广泛。此外,随着高性能永磁材料的普遍应用,永磁材料已从早期应用于包装磁吸、玩具制造等低端应用领域,日渐活跃于智能手机、TWS耳机、永磁同步电机等高端应用场景,永磁材料产品也随之呈现出轻薄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原文标题:2022年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分析,产量持续不断的增加,高性能产品前景向好「图」
华经产业研究院对磁性材料行业发展现状、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提升公司竞争力;并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对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企业能及时抢占市场先机;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